• HOME
  • CITY GUIDE
    • Torrance
    • Palos Verdes
    • Manhattan Beach
    • Redondo Beach
    • Irvine
    • San Pedro
    • Long Beach
    • Corona
  • BLOG
  • Search Listings
  • TESTIMONIALS
    • 圣诞节礼物 
    • Beautiful Beach View House
    • 新家的喜悦
    • 第一次做地主
    • 买房第一步
  • ABOUT ME

洛杉矶生活

~ South Bay Realtor

洛杉矶生活

Category Archives: 旅游见闻

欧洲之行(5)- 金色布拉格

07 Tuesday Feb 2017

Posted by yzhao02 in 旅游见闻

≈ Leave a comment

从德国的莱比锡坐3个小时的火车就到达布拉格了,看着火车窗外一路上的青山绿水,就知道捷克是一个很美丽的国家。布拉格第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就是瓦茨拉夫广场上的雕像(好像是什么英雄人物),后边正在装修的是国家博物馆。穿过瓦茨拉夫广场就可步入查理桥,清澈的河水映衬着岸边白墙红顶的建筑,非常的美丽。沿着查理桥的围栏,建了两排雕塑,都是圣经里的人物故事。从桥上可以看到远处的王宫城堡。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要赶回老城广场,所以第二天早上再爬上山顶的城堡细细参观。

回到老城广场是为了赶上整点时间看天文钟里的耶稣的十二个小人人。每到整点,随着清脆的钟声,钟楼上的两个小窗户就会打开,里边的12个小人人(耶稣的12个门徒)就会依次转过去。我们回到广场的时间是下午6点钟,正是太阳要落山的时间,落日的余晖把广场上的建筑染上了一层金色,真的是金色布拉格。

第二天吃过早饭我们就开始去参观城堡了。因为我们住在火车站附近,走路去城堡也不近呢,特别还要爬一段山坡,没有体力的会比较困难。虽然在德国看了太多的大大小小的教堂,对教堂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但看到圣维特大教堂时还是兴奋了一下。不光光是它的高大宏伟令人兴奋,特别是它的装饰之美令人惊叹。教堂的正面其实没有什么颜色,灰色的建筑还有很多地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变成黑色,但那细致的好像是钩花的雕刻,被下边淡蓝色的底色衬托,呈现出一种东西方文化混合的美感。教堂的侧面又是另一种风格,金色的装饰和绿色的屋顶相配,呈现出一种神秘高贵的美。我们还转到王宫的后花园,因为气候原因,很多花还没有开。但后山坡那茂密的树林,衬托得王宫更加神秘美丽。12点钟时官府里的阅兵换岗仪式也很有特色,漂亮的服装配合亮铮铮的铜號吹出的军乐,很有喜感。

一进捷克,我们就换了一些当地的钱。吃饭时一付账都是上千,终于当了一回土豪呵呵。布拉格最有名的菜是烤鸭子,一份菜实实在在的半只鸭子,再配上一些香肠,足够两个人吃的。千万不要点鱼,一份菜就一条一拃长的小鱼,根本不够塞牙缝的,还特贵。总体来说布拉格的食物跟德国一样,在旅游城市里算是很便宜的。

(1)瓦茨拉夫广场

b1

(2)查理桥

b2

(3)河对岸是布拉格城堡

b3

b4

(4)人面狮身像

b5

(6)官府大门口

b6

(7)大教堂正面

b7

b8

(8)大教堂侧面

b9

(9)从后花园看王宫

b10

(10)士兵换岗

b11

(11)金色布拉格

b12

(12)天文钟

b13

(13)游者多于当地人

b14

(14)小吃甜甜圈

b15

(15)著名的烤鸭子

b16

(16)冒充土豪

b17

 

欧洲之行(4)- 走马观花看柏林

14 Tuesday Jun 2016

Posted by yzhao02 in 旅游见闻

≈ Leave a comment

因为时间有限,我们这次是坐tour bus 参观柏林市区。一张25欧的车票,当天可以随时上下这个公司的bus. 这个tour 有两条线,一条前东德区,一条前西德区。我们先上的去前东德区的车,有点后悔,市区很大,又没什么看头,房子都很难看,跟咱们天朝80年代的房子一样。有的地方破破烂烂,浪费时间。但是有一段的柏林墙是一定要看的。Bus 在柏林墙停20分钟,人们可以照完相再回来上车。我们因为看的细,回来时车已经开走了,只好等40分钟后的下一辆车。天气冷的很,只好躲进旁边的柏林墙博物馆,刚好看看那些展览说明。图3照片中那些年轻的甚至还是小孩子的鲜活生命都是当初试图翻越柏林墙被打死的,有些是误杀的。下午坐上了游西德市区的bus,  街道漂亮多了,有很多漂亮的建筑比如歌剧院,市政厅,购物大楼等等,但我们没有时间下去看了。我们只在前东西德检查关口(charlie’s checkpoint)下了车,走路去看了前盖世太保总部展览馆。虽然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看里边的图片,也是很震撼。从图片上看,当初德国人民对希特勒的狂热崇拜堪比文革中咱们中国人民对毛主席的狂热崇拜啊。难怪早期西方国家对共产党员的定义同纳粹分子归为一类。咱们很不理解啊,即使意识形态不同,也不能把高大上的共产党员与纳粹等同吧,可是看了这些照片,也很可以理解西方人的担心啊。图9里展现的是一个德国女人在检查一个吉普赛女孩的眼睛,确定她不是犹太人伪装的,多么恐怖啊。很欣慰的看到大厅里有几波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 参观。虽然听不懂德语,但我相信老师一定是在给他们讲解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让后代可以引以为戒。

俺这次犯的最大错误是在柏林最大的购物中心没有下车。当时没想到要买东西,时间又紧,就坐在车上等开车,结果车开走了才讲解说这个购物中心的几楼,卖食品的地方有1500种香肠,4百种面包。想想啊,1500种香肠是多么壮观的景象,下次去一定要去看看的。

提一句,在德国大部分地方去公共厕所是要收费的,1欧到2欧之间,出门一定要备好零钱。而且特别不习惯的是厕所里都没有纸坐垫。有的备有消毒液,要自己消毒擦干净坐位,有的是厕所里有专门的服务员,每出来一个人,服务员进去拿抹布擦一次坐位。

欧洲之行(4)- 走马观花看柏林

柏林火车站

(2)柏林墙

德1

德2

(3)柏林墙前的照片,那些为了过好日子而消失的年轻生命

德3 (2)

德3

(4)前东德住宅楼(被称作社会主义楼)

德4

(5)Charlie’s Checkpoint

德7

(6)前盖世太保总部

德8

(7)好像毛主席接见红卫兵

德9

(8)希特勒的粉丝

德10

(9)吉普赛女孩被检查眼睛,确定没有犹太血统

德11

(10)德国的老师在给学生讲历史

德12

(11)别样的纪念碑

德13

(12)德国国会大厦

德14

(13)国家歌剧院(?记不清了)

德15

(14)柏林大教堂

德13 (2)

(15)收费厕所

德17

 

欧洲之行(3)- 惊艳的德国小城

13 Monday Jun 2016

Posted by yzhao02 in 旅游见闻

≈ Leave a comment

来到德国的小镇才发现这些小城市非常惊艳,美的惊人。二战中德国的很多大城市被炸的很惨,有的几乎被夷为平地。后来建的很多都是新式建筑,虽然有些是按照以前的风格重建的。反倒是这些小城市没有被炸,原来的风貌保存的比较好。在这些小城中,Weimar 这个古典之都最有名。安娜-阿马利亚女公爵富有又爱才,把当时欧洲最有才华的人才都请到魏玛居住,她出钱出资供养着他们,让他们专心创作。最典型的是歌德。歌德26岁来到这里,在这里生活直到去世。女公爵赠给歌德在一套豪华别墅,带一个很漂亮的后花园。歌德居住在此,创作出了很多千古传世的作品。诗人和剧作家席勒也两度在这里生活,还有巴赫,尼采,李斯特等等,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都能在这里找到他们生活工作的踪迹。一个小小的城市能有这么多名人居住过,可能世界上也绝无仅有了。

另一个美丽的小城市是埃尔夫特(Erfurt),它是德国历史古城中的瑰宝。它是中世纪古城保存最好的城市。小城中有一座桥,是欧洲最长的全部建成房屋以及有居民居住的桥梁, 因此独具特色。围绕着这座桥梁, 是老城区,往外扩张的是新城区。整个城市新老结合的非常融洽,充满繁荣兴旺的气氛,小商店、大型百货商场、诱人的咖啡馆和舒适的餐厅让游人感到非常舒适。埃尔夫特大教堂,美的惊人,令人叹为观止。教堂脚下的广场作为农贸市场开放,被各种蔬菜水果鲜花充满,非常有生活气息。

(1)魏玛-歌德与席勒

微1

(2)歌德故居微3

(3)歌德

微5

(4)歌德故居内部

微4

(5)歌德就是在这个书房里创作出了很多传世之作

微6

(6)李斯特故居

微7

(7)Erfurt-广场

德0

(9)Erfurt- 城市

德1 (2)

(10)Erfurt -城市

德1

(11)Erfurt -老城

德2

(12)老城中的手艺人

德3

(13)老城中卖面包的老人

德4

(13)Erfurt 惊艳的大教堂 (照片完全反映不出那种惊艳的美)

德5

(14)中世纪骑士风格烤肉店

德7

(15)美味烤肉

德8

 

欧洲之行(2)—音乐之城莱比锡

01 Wednesday Jun 2016

Posted by yzhao02 in 旅游见闻

≈ Leave a comment

莱比锡被称为音乐之城。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在这里生活工作过。巴赫,门德尔松,舒曼,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都可以在这个城市找到他们辉煌的足迹。莱比锡有两个非常有名的教堂。一个是圣托马斯教堂(图1),一个是圣尼古拉教堂(图7)。圣托马斯教堂有名是因为鼎鼎大名的作曲家巴赫在这个教堂担任诗班指挥及管风琴演奏家27年直至去世。巴赫在这座教堂服侍期间写出了很多经典曲目。它的男童合唱团 直至现在也是世界上顶尖的合唱团。我们有幸赶上了一次他们的敬拜。神圣肃穆的大教堂里坐满了人,我猜有当地的人也有很多游人。美妙的歌声好像天使的声音,虽然牧师用德语讲道我们听不懂,但最后的“阿门”还是一样的呵呵。教堂的门前树立着巴赫的石像,据说巴赫最后也埋葬在这个教堂里,教堂里外各有几个石头墓碑,俺各处看了看,也没看出个所以然,不知道哪个是巴赫的慕。教堂的内部并不怎么华丽,墙上有很多画像,是各个时期在这个教堂任职的德高望重的各类名人.

圣尼古拉教堂有名是因为教堂内部装修美丽明亮,不同于当时一般教堂的庄重昏暗。巴赫也曾为这个教堂的诗班担任指挥。所以这个教堂也树有巴赫的石像。这个教堂有名还因为1989年东西德的合并是因为当时民众在这个教堂聚会,每周一次和平祷告,政府军队及安全局的人开始强硬的镇压。面对荷枪实弹的警察和军队,祷告的人因为人手一只蜡烛,要一手拖烛一手护烛,不能拿石头和棍棒反抗。镇压的越厉害祷告的人越多,最后警察和军队被震慑,自动撤回。只有短短几周的非暴力运动,前东德的统治土崩瓦解了。尼古拉教堂的聚集祷告成为了压死前东德掌权者这个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前东德国政府的成员说“我们什么都计划到了,为任何情况做好了准备,就是没有想到会面对蜡烛和祈祷”什么

(1)圣托马斯教堂徳1

(2)圣托马斯教堂侧面徳2

(3)教堂前面巴赫的石像徳3

(4)教堂的墙上有很多名人画像徳4

(5)教堂旁边的门德尔松石像徳6

(6)圣尼古拉教堂徳7

(7)明亮华丽的教堂内部徳8

(8)和平革命-纪念1989年东西德合并徳10

(9)圣托马斯教堂的男童合唱团

 

 

 

 

 

欧洲之行(1)—到达德国

25 Wednesday May 2016

Posted by yzhao02 in 旅游见闻

≈ Leave a comment

飞机终于到达柏林了,在俺心目中高大上的德国原来出关这么简陋,好像在一个临时搭建的仓库里 嘻嘻,见图1。还好出关比较顺利,到了柏林没落脚就直接打的去火车站买火票直奔目的地莱比锡。坐火车一路上绿草如茵,明信片般的窗外的景色让俺这在洛杉矶看惯了秃山的眼睛目不暇接,旅途疲劳一扫而光。原野上那平整的绿地总让我感觉那是足球场,不由得脑海里就想起德国足球队在世界足坛上叱咤风云的场景。

两个多小时就到达了目的地-莱比锡。莱比锡是东德第二大的城市。其实很久以前它曾经非常辉煌,是欧洲五大城市之一。莱比锡火车站是欧洲第一大客运站。据说这个客运站的建立是因为16世纪时,莱比锡的商业非常发达,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世界各地的商人坐火车来这里交易。莱比锡也是一个音乐城。很多名人都在这里居住工作过,比如歌德,巴赫,门德尔松等等。只是在二战后成为共产主义阵营的一员后才开始落后了。听说默克尔是从这里出去的,对这里很有感情,拨了大量资金在修复重建。我们现在看到的莱比锡很漂亮,既有古典情怀又有现代风情。下一篇专门讲莱比锡与音乐。

德国吃的东西很便宜。咖啡和甜点又好吃又便宜,让人不能相信。在餐馆吃饭也不贵,因为不加税(或者税不高)也不怎么用给小费(至少不用像在美国要给20%),所以感觉比美国还便宜很多服了。

到了德国感觉人家老有文化了,处处都是历史,文化和音乐。俺按着旅游说明找新市政厅,到了地点转了几圈怎么也看不到新楼,只看到一大片古老庄严的像法院一样的大楼,都是德国字也不认得,看了半天说明,才明白这就是新市政厅。所谓新,也是1905年建的了晕。

(1)柏林国际机场出关处

德1

(2)德国的乡村景色

德2

(3)莱比锡火车站

德3

(4)火车站前面

德4

(5)青年歌德。后边的房子是世界上第一个交易所。

徳5

(6)左边是莱比锡音乐厅,高楼是电视台

德6

(7)喷泉后边是莱比锡大学

德7

(8)步行街

德8

(9)从这个银行能看出莱比锡当初商业的发达

徳10

(10)歌德的浮士德中的人物

徳11

(11)这个商业楼曾经因为接待世界博览会的人,建了一个放1000张桌子的地下餐厅。现在这个餐馆还在营业,招待世界各地的游人。

徳12

(12)旧的市政厅

徳13

(13)新市政厅

徳14

(14)城市街道

徳9

(15)美味的咖啡甜点

徳15

 

以色列游记(8)- 以色列的犹太人

04 Thursday Feb 2016

Posted by yzhao02 in Uncategorized, 旅游见闻

≈ Leave a comment

犹太人是一个很特别的民族。一般人们提起犹太人,第一印象就是做生意精明,吝啬,名声不太好小声点。他们确实是世界上个人财富比例最高的民族。不仅在财富方面,犹太人在各个方面都出类拔萃。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占总数的20%,比例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家耳熟能详的犹太人名人有耶稣基督,爱因斯坦,马克思,洛克菲勒,毕加索,弗洛伊德,扎克伯格。。。

现在在以色列居住的犹太人,其实大部分是从前苏联移民过来的高加索人。当初以色列建国时,虽然有很多从世界各地回去的犹太人,但建立一个大国还是需要更多的人和财富。当时许多生活在西方的犹太人不愿意放弃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宁愿捐钱财给以色列建国但人不愿回去居住。以色列政府没有办法,就把目标瞄准了苏联。当时苏联有一些犹太人的后裔,因为苏联物质生活比较贫乏,这些犹太人的后裔愿意移民去以色列。爸爸妈妈都是犹太人孩子肯定是犹太人,那父母只有一方是犹太人的,孩子当然也算犹太人。后来人还是不够,就祖父母只要有一方是犹太人的也算在内,后来甚至扩展到只要家里能沾上一点犹太人血统的都算在内,而且都是凭当事人一说,也没有什么办法核对。当时又没有DNA测试技术,其实是不是真的犹太人后裔也是一笔糊涂账什么。开始很多犹太人拿到以色列签证,坐上飞机离开苏联后(当时苏联人跟中国人一样,很难拿到出国签证),马上就改道去了更富裕的西方国家,根本不去以色列。以色列政府白做了很多无用功。为了防止这种“跳机”现象,以色列政府只好亲自派飞机去苏联和其他国家,把愿意移民来的犹太人直接接到以色列定居。自从建国以来,以色列这个弱小的国家在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围追堵截中,不仅没有被消灭,还成长为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国家。以色列不仅军事力量强大,科技先进,它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建设也很成功。以色列是义务兵制度。每个年轻人18岁都必须到部队服役,不管你是在校学生还是已经工作。服役完毕继续回去上学或工作。在以色列的很多边境,敏感地点甚至街道上,都能看到持枪站岗的士兵。这些士兵很多就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就跟我们上高中的儿子女儿一样的年纪,但是他们已经在履行保家卫国的责任了。但是这并不是说以色列人整天生活在恐怖之中。相反,以色列是个很安全的国家。你会看到到处是学校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field trip. 带着孩子的妈妈在街上悠闲的晒太阳。街边的餐馆里人们享受着美食。

以色列虽然是一个富裕的国家,福利很好,但是城市建设看上去很低调朴素。政府规定所有的建筑只能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白色石头作建筑材料。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材料经久耐用,节省成本,而且外观新旧对比不大,在耶路撒冷这个古城新建筑和古建筑浑然一体,非常配合。当然特拉维夫这个旅游港口城市还有很是有地中海浪漫的色调。除了一些现代化的旅馆建筑,那些古老的街道和街边的小餐馆也都散发着古朴的艺术气息。特别要强调一下以色列的食物,超级好吃啊。我猜以色列应该没有转基因食物,所有食物都是有机的。牛奶超级好喝,除了香味没有一点腥气,熏鱼美味无比,羊肉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羊肉。什么新疆特供羊肉内蒙精品羊肉,都比不上以色列的羊肉好吃。

旅游业是以色列很重要的一个产业,我们这些游客(特别是中国人游客)肯定是商家盯上的目标嘻嘻。我们被带到钻石加工公司,公司专门有会讲中文的人给我们讲解钻石的知识和切割技术。以色列并不出产钻石,但是以色列的钻石切割技术是世界第一,所以以色列是钻石大国,世界上最贵最好的钻石都在犹太人的掌握之中。俺这穷人也搞不清价格高低,先入为主地认为肯定是宰你没商量。俺们一起去旅游的有一个富婆,说一个4克拉的石头价格确实比她以前在美国买的价格贵很多。当然钻石价格年年涨,考虑到inflation,以及免税,也许差不多。还有一个北京来的土豪说这个价格在北京可以买一个大得多的,可是钻石不是还有个质量等级么,也不光是大小。反正俺们那群人最后都没买,北美的老中还是很少有国内土豪一掷千金的气魄服了。在护肤品专卖店俺们买了很多产品,在机场可以退税。当时因为时间紧,光顾抢购了,也没把商店的面貌照下来。这个AHAVA是以色列唯一注册的可以合法使用盐海黑泥做护肤品的公司。我们也是被带进公司的产品专卖店,其实是很小的一个店面,护肤品种类也不是特别多。在约旦以及巴勒斯坦我们也被带到旅游商店去买盐海黑泥产品,价格低一些,我没有买。我宁愿在以色列买贵一点的,感觉质量更有保障。那个黑泥敷面的mask很好用,用完脸上光滑的很。但是俺对早霜晚霜有点过敏。其实也不怨这个产品,俺现在对所有护肤品都过敏,最近只能用凡士林擦脸汗。

(1)耶路撒冷古城

y1

 

(2)耶路撒冷普通居民区

y2

(3)年轻人在站岗

y3

(4)边境执勤的军人只有18岁

y4

(5)钻石公司的推销人员在讲解钻石知识

y5

(6)真正的钻石

y6

(7)不是俺的手

y8

 

(8)以色列唯一正宗死海护肤品

y9

(9)各种Cheese

y10

(10)美味熏鱼

y11

(11)特拉维夫的旅馆区

y12

(12)特拉维夫城市广场

y13

 

(13)海滨餐馆

y14

(14)地中海边的特拉维夫

y15

(15)地中海落日

y16

 

以色列游记(7)- 以色列的阿拉伯人

26 Tuesday Jan 2016

Posted by yzhao02 in 旅游见闻

≈ Leave a comment

以色列境内有很多的阿拉伯人,以色列建国时给他们选择权,他们选择留在以色列生活,不愿意回到穆斯林社会。在以色列,他们受到跟犹太人一样的尊重,享有一样的人权和福利,可以选择自己想去的学校,学习自己想学的语言。犹太人的学校是以希伯来语为主要语言。阿拉伯人可以选择去犹太人的学校,也可以去阿拉伯人自己的学校。以色列虽然占领了耶路撒冷,但那里很多的清真寺都得以完好保存了下来,并没有被拆毁。阿拉伯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穆斯林可以照常到这些清真寺作礼拜。以色列是一个福利很好的国家,有孩子的家庭会收到很多补助。 阿拉伯人的家庭一般生养众多,他们在以色列的生活都很好。还有很多阿拉伯人在以色列政府做到了很高的位置。他们看到巴勒斯坦执政的政府很多贪污腐败,管理混乱。这也是他们不愿意回到自己国家去得原因。有人说以色列把好地方都占领了,留给巴勒斯坦人的都是贫瘠的地方。其实犹太人在建国之前就开始从阿拉伯人手里买土地,以色列的很多土地是买来的,不是打仗抢来的。因为这些都是贫瘠的荒地,连阿拉伯人也弃之不用的,当时阿拉伯人还嘲笑犹太人蠢,不知道他们花钱买这些荒地干什么。后来犹太人开始改造这些土地,引水灌溉,把它们都变成了绿油油的良田。再后来以色列人在那些地方建立了很多集体农庄,变成了一个农业大国。

当然巴勒斯坦人也很可怜,一直生活在漂泊动荡之中,在战争中又失去了自己生活多年的家园。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这也跟人种的特性有关。想想犹太人没回来时,巴勒斯坦人在那个地方生活了那么多代,也没建立起一个国家,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农业和军事,一直都是得过且过,今天吃饱不想明天的状态。后来以色列建国了,他们也才急惶惶要建国。而且在那么多阿拉伯国家还有其他国家的帮助下,也没能打败以色列,好像也怨不得别人了。以色列为了减少平民伤亡,不让激进的巴勒斯坦人有机会对以色列搞恐怖袭击,建立了很多隔离带。C区是以色列自治区,B区是以色列代管的巴勒斯坦区,A区是巴勒斯坦自治区。由于沉重的财力人力负担,现在以色列想把很多B区还给巴勒斯坦人自治。但是B区人的生活在以色列的管理下比A区巴勒斯坦人自治区的生活好,每次还回去就会变糟,袭击事件也会增加。B区的人自己不要变成A区。所以不得已以色列还要代管。话说回来了,我个人的想法,要是巴勒斯坦的军事力量强过以色列,他们更不会善待犹太人,估计连隔离带都不会给他们住的,一定会把犹太人赶尽杀绝。

(1)耶路撒冷圣殿山上的金顶清真寺

y1

(2)在以色列生活的阿拉伯学校的男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金顶清真寺 Field Trip

y2

(3)在以色列生活的阿拉伯学校的女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金顶清真寺 Field Trip

y5

(4)耶路撒冷的阿拉伯女人

y6

(5)在耶路撒冷作生意的阿拉伯人

y7

(6)在耶路撒冷卖食品的阿拉伯人

y8

 

以色列游记(6)- 哭墙

20 Wednesday Jan 2016

Posted by yzhao02 in 旅游见闻

≈ Leave a comment

古城的圣殿山上建有著名的金顶清真寺。参观完圣殿山,顺楼梯下楼,就可以参观哭墙。公元前10世纪,犹太人的王所罗门王在首都锡安山上建立了首座犹太教圣殿,俗称“第一圣殿”,后来被入侵的巴比伦人摧毁,4万多犹太人被掳。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流亡生活,犹太人陆续重返家园,后来又在第一圣殿旧址上建造第二圣殿。公元70年,罗马提多将军烧毁圣殿,数十万犹太人惨遭杀戮,耶路撒冷和圣殿几乎被夷为平地,犹太人在原来犹太圣殿废墟上用原来圣殿的石头垒起一堵52米长、19米高的大墙,称为“西墙”。后来犹太人又四散而逃,分散于万国之中,直至拜占庭帝国时期犹太人才可以在每年安息日时获得一次重归故里的机会,无数的犹太教信徒纷纷来到西墙,面壁而泣,“哭墙”由此而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惨遭德国法西斯杀害的犹太人达600万之多。这些惨痛的历史遭遇,深深地印在犹太人的心灵之中,哭墙便更被犹太人视为信仰和团结的象。1948-1967 年之间,此地属约旦管辖,犹太人又再度被禁止靠近哭墙。1967年6月战争,以色列夺回此地,发誓不再离开这里。哭墙是犹太民族2000年来流离失所的精神家园,是以色列国魂的象征。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参观,也吸引无数基督徒到此来祷告。

现在哭墙祷告24小时开放。进入广场前有士兵检查。这里既是人们祷告的地方,前边的广场也是当地家庭带孩子玩得地方。到哭墙祷告时,男人需戴犹太帽(可以在那里领到)。男女分开祷告。男人在左边,女人在右边,中间有一道阑珊隔开。男人还有一个室内祷告场。看上去很高级,不知有什么讲究。祷告前要洗手洁净。祷告完要退着走出场地。很多的祷告者会把写着祷告词的小纸条塞在墙缝里,他们相信上帝会亲自读到他们的纸条。在这里看到许多学生由老师带着学习祷告。在这样一个危机四伏,处处受到围攻打击的国家里,一群群的小孩子跟着老师一起祷告,敬拜赞美神,祈求神的保护。我看到的是老师和孩子们虔诚的脸上满满的平安和喜乐,很感动。

从我们住的旅馆到哭墙,要经过一个很有特色的老式犹太人建筑,现在好像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在居住。长长的主巷子是不漏天的,好像是隧道一样,只是更宽敞更漂亮。两边是住家或小店铺,过一段在左右会伸进去另一个巷子。整个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城内城,非常奇妙的设计。城墙前有很多中东人在做生意。

(1) 圣殿山下的哭墙

y1

(2)神学生到哭墙祷告应该是他们的必修课

y2

(3)祷告墙前的广场也是当地家庭休闲的地方

y3

(4)祷告前要洗手洁净

y4

(5)男女分开祷告—男人在左边

y5

(6)男女分开祷告—女人在右边

y6

(7)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祷告

y7

(8)室内祷告室

y8

(9)犹太人古老的街道建筑

y9

(10)中东人在城墙门口做生意

y10

 

 

 

 

以色列游记(5)- 圣城耶路撒冷

08 Tuesday Dec 2015

Posted by yzhao02 in 旅游见闻

≈ Leave a comment

终于到达向往已久的圣城耶路撒冷了。耶路撒冷是世界上少见的屡遭破坏但又备受崇敬的一座美丽城市。现在的耶路撒冷是由东部旧城和西部新城组成。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三个宗教都把耶路撒冷视为自己的圣地。它距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正是由于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圣地,为了争夺圣地,自古以来,在这里不知发生过多少次残酷的征战。耶路撒冷先后18次被夷为平地,但每次之后都得到复兴,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是一座世界公认的宗教圣地。不夸张地说,耶路撒冷旧城里每一块石头都是古迹,每一堵残垣断壁都蕴含着一段历史。现在的以色列,犹太教徒占83%,伊斯兰教徒占13%,基督徒占2.4%,其他占1.6%。

我们先上的橄榄山,圣经上许多重要事件发生在橄榄山。从橄榄山上远眺,对面的耶路撒冷古城尽收眼底。以前犹太人的圣殿就在古城的中心,现在是金顶清真寺的地方。公元70年,罗马军队第十军团在橄榄山扎营,围攻耶路撒冷,随后摧毁了这座城市。耶稣在被钉十字架前一周来到橄榄山,从这里进入的耶路撒冷古城。耶稣在这里为对面的耶路撒冷城哭泣,因为他知道这座城市和圣殿要被毁掉,犹太人有祸了。那个有花纹的玻璃窗就是为纪念耶稣建立的主哭堂。橄榄山的左手边是一片犹太人的墓地,他们相信神将来派弥赛亚拯救犹太人时是先降落在橄榄山上,所以葬在这里可以优先复活进天堂。

然后我们参观了著名的主祷文教堂。主祷文是耶稣亲自教导世人怎样向天父祷告, “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道永远,阿门。”教堂墙壁上有大大小小超过150块陶板上写的主祷文,据说有62种文字。除了古老的拉丁文,希伯来文,亚兰文,希腊文,还有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日文,当然也有中文。还有盲文。上次在网上问了才知道,原来盲文不是国际通用的,也有不同的语言,这里照片里的就有希伯来文,英文,意大利文和法文。

(1)从橄榄山上俯瞰对面的圣殿山,金色圆顶是著名的金顶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

y1

(2)橄榄山脚下左手边是犹太人的墓园,

y2

(3)主哭堂的窗户正对着耶路撒冷的圣殿山,耶稣在这里为耶路撒冷哭泣

y3

(4)主祷文教堂,世界各地的游人来这里参观敬拜

y4

(5)墙上的主祷文有62种文字

y5

(6)主祷文有150多幅

y6

(7)中文的主祷文

y7

(8)盲文主祷文—希伯来文和英文

y8

(9)盲文主祷文—意大利文和法文

y9

 

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完)- Hana Highway

04 Friday Dec 2015

Posted by yzhao02 in 旅游见闻

≈ Leave a comment

Hana highway 是Maui 岛上非常漂亮的一条高速公路,它的知名度可以与加州一号公路17 mile 媲美,道路的弯曲程度两者也不相上下。从焦黄干枯的南加州来到这个满眼翠绿的小岛,心里已经是满满的喜悦了。更惊喜的是当我们驾车沿着这条著名的高速公路浏览时,看到左边或是森林覆盖的山谷,或是清澈碧蓝的大海,而右边是爬满青翠植物的峭壁,不时路过一个长满青苔的小桥,下边是潺潺流水,真的好像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

这条路上有很多景点可以下车深入游览。可是这些景点大部分没有明显的标志。俺们只好看到路边有一些停的车就也停下来跟着人们往里走。奇特的是在路边看到的是小小不起眼的一个小路,结果走进去会豁然开朗,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真的是每个地方都不虚此行。我们有看到森林中奔腾的瀑布,有看到遮天盖地的热带雨林,还有进到无边的茂密竹林。咱们在家里花盆里养的很多绿色植物,在这里的森林里都是野生的,漫山遍野都是,而且个头巨大,跟咱们花盆里的比较就好像是大象跟小狗的比例。在森林的边上还看到自由自在的野猫和野鸡。一次是漂亮的大公鸡带领着两只母鸡,还有一次看到鸡妈妈带着几只小鸡。与养在笼子里的鸡相比,在这样无边的树林里生活的鸡是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鸡?

我们参观紫罗兰农场的时间不是紫罗兰开花的季节,没有看到满地的紫色。但他们的礼品店内容很丰富。买了紫罗兰100%精油,小小的瓶子很可爱,可以当圣诞礼物送人。买了一瓶紫罗兰 local made raw honey, 可是店员说超过100ml的液体要托运,俺没有托运行李,只好退了。最可笑的是这个雕塑,不知是菩萨还是什么,浑身都是钱,看上去是个财迷。有人放钱,居然还有人放了一本支票。

(1) 蜿蜒的Hana Highway

m1

(2)twin fall

m2

(3) 藤缠树

m3

(4)热带雨林中的巨型版的巴西木

m4

(5)真正的走地鸡,一只公鸡带着两只母鸡

m5

(6)无边无际的竹林

m6

(7)紫罗兰农场的礼品店

m7

(8)想买它的蜂蜜

m8

(10)紫罗兰精油

m9

(11)小小瓶的精油,据说可以用一年

m10

(11)精油说明

m11

(12)吃钱版菩萨

m12

如果想看我其他的博客,请点击

https://lauraestates.com

 

 

 

← Older posts

Categories

  • Uncategorized
  • 城市文化
  • 家居生活
  • 旅游见闻
  • 买房知识

Recent Posts

  • 换车(1)
  • 社区圣诞灯饰评选
  • 欧洲之行(5)- 金色布拉格
  • 欧洲之行(4)- 走马观花看柏林
  • 欧洲之行(3)- 惊艳的德国小城
  • 欧洲之行(2)—音乐之城莱比锡
  • 欧洲之行(1)—到达德国
  • 玫瑰大丰收(2)
  • 玫瑰大丰收
  • 美国的时差
  • 夏时制
  • 卖/买房子的步骤:
  • 以色列游记(8)- 以色列的犹太人
  • 以色列游记(7)- 以色列的阿拉伯人
  • 以色列游记(6)- 哭墙
  • 洛杉矶Pasadena 花车展(2)- 可爱造型
  • 洛杉矶Pasadena 花车展(1)- 花枝招展
  • 圣诞树也可以DIY
  • 风雨交加
  • 以色列游记(5)- 圣城耶路撒冷
  • 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完)- Hana Highway
  • 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3)- 终于达到看鱼得目的了
  • 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2)-失败的经验
  • 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1)-到 Maui 岛看鱼去
  • 俺家的火鸡节,贡献烤火鸡的方法
  • 以色列游记(4)- 死海古卷
  • 以色列游记(3)- 死海
  • 以色列游记(2)- 神秘的彼特拉古城
  • 以色列游记(1)- 从约旦开始
  • 往日岁月-老邻居篇(2)
  • 往日岁月- 老邻居篇(1)
  • 鱼池风云(完)
  • 鱼池风云(5)
  • 鱼池风云(4)
  • 鱼池风云(3)
  • 鱼池风云(2)
  • 鱼池风云 (1)
  • 投资房地产怎样省税—1031 tax differed exchange
  • 小乌龟惊魂记(完)
  • 小乌龟惊魂记(3)
  • 小乌龟惊魂记(2)
  • 小乌龟惊魂记(1)
  • Silicon Valley 和 Silicon Beach
  • 媒婆的终极作用(续)
  • 洛杉矶生活(13)-Manhattan beach and Hermosa beach
  • 洛杉矶生活(12)- LAX (洛杉矶国际机场)
  • 媒婆的终极作用(完)
  • 媒婆的終極作用(3)
  • 媒婆的终极作用(2)
  • 媒婆的终极作用(1)

Blog at WordPress.com.

  • Follow Following
    • 洛杉矶生活
    • Already have a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in now.
    • 洛杉矶生活
    • Customize
    • Follow Following
    • Sign up
    • Log in
    • Report this content
    • View site in Reader
    • Manage subscriptions
    • Collapse this bar
 

Loading Comments...